声明:医案仅供研究学习,请不要以此开药。否则吃坏了身体,本网站概不负责。
64、李××,男,46岁。铁道部某厂干部。1974年底,腰臀部痛引双下肢,左侧为甚,行动日益困难。××职工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坐骨神经痛。经针灸、中西药治疗,其效不显。遂发展至下肢难以行动,生活不能自理。于1975年2月底,由工厂派专人护送来成都求治。
[初诊]患者卧床不起,翻身需由他人协助,腰臀部及下肢麻痛沉重,左下肢尤甚,活动患肢则疼痛加重。恶风寒,头痛,小腹胀满,小便不利,双下肢凹陷性水肿。面黄无泽,舌质淡红,苔白滑厚腻,根部微黄。
【处方】
此证属风寒湿痹,湿邪为胜。急当温阳化气行水,以五苓散加味主之。
猪苓10克茯苓20克泽泻10克砂仁10克
白术15克桂枝15克上肉桂10克
五加皮12 克三剂
【结果】
[二诊]服上方后,小便量增多,腹部及下肢肿胀减,但疼痛无明显改变。针对主证,以助阳胜湿,散风止痛之甘草附子汤加味主之。
处方:
炙甘草30克制附片120克(久煎) 桂枝15克
生白术20克生姜60克云苓30克四剂
[三诊]服上方后,全身关节疼痛减轻,扶杖可下地缓步而行。宜原法再少佐麻黄、辽细辛,以增强开闭、散寒、行水之力。
处方:
炙甘草30克制附片120克(久煎) 生白术20克
桂枝15克生姜60克麻黄10克辽细辛4克
云苓20克五剂
[四诊]头痛,腰臀部及下肢疼痛大减,离杖能行。肢肿基本消失,尚有寒湿凝聚、经络受阻之象,继以活血通络、舒筋散淤之品调理之。
处方:
桂枝 木通 红藤 威灵仙 当归 川芎
猴骨 海马 松节 牛膝 木瓜 乳香
没药 苏木 辽细辛 羌活 独活 柴胡
前胡 血竭 伸筋草
以上各10克,共为细末,水打丸。每晚睡前用白酒兑服3克。
服药20余日后,病愈恢复工作。1979年7月20日追访,至今未复发。
【按】
本例太阳痹证,以湿为胜。急投五苓散加味,不仅急则治标,同时化气行水,即为治本。前贤曾称“五苓散,逐内外水饮之首剂。”而桂枝则为此方之关键,故重用之,以增强通阳化气行水之力。另加上肉桂,补命门真火,助气化,散寒凝;加砂仁醒脾化湿,行气宽中以消胀满,且能纳气归肾以助膀胱之气化;再用五加皮祛风湿之痹痛,疗经络之拘挛,且有利小便、消水肿之效。服药三剂而病获转机。然后抓住风寒湿致疼痛之主证,继用甘草附子汤。白术、附子,顾里胜湿;桂枝、甘草,顾表胜风;重用附子,温里扶阳,除痹止痛。冠以甘草者,意在缓而行之。最终,再用活血通络之法以善其后。
63、柴××,13岁,男,四川省郫县团结乡,学生。1975年11月,在校义务劳动中遇雨,全身湿透,身觉不适。翌日,感周身骨节烦疼,服药效不显。一月后,双膝关节逐渐肿大,骨节变形,膝关节周围出现硬结。1976年1月初,下肢屈伸不利,行动困难。经××医院诊断为“风湿性关节炎”。同年2月初来诊。
【初诊】患者已卧床不起,由其父背来就诊。全身关节疼痛,尤以四肢为甚。双膝关节肿大,膝面有多处硬结,双手掌脱皮,双脚边缘红肿麻木。晚间自汗出,食欲不振。舌质较红,苔白微腻,脉浮紧数。
【处方】
此为太阳证历节病。法宜驱风解热,化湿散寒,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主之。
桂枝12克 赤芍12克 知母12克 麻黄10克 生姜10克 白术15克 甘草6克 防风12克 苡仁20克 三剂
【结果】
【二诊】上方服三剂,下肢渐能屈伸,诸证皆有好转。守原法加辽细辛再服两剂。
【三诊】膝关节及脚肿消,膝面硬结缩小.变软。全身关节仍有轻微疼痛,原方加减续服。
桂枝10克 赤芍12克 麻黄10克 生姜10克 白术12克 甘草3克 防风10克 茯苓12克 川芎10克 柴胡10克 前胡10克 羌活10克 独活10克 辽细辛3克
嘱服数剂,可停药,注意生活调养,忌食生冷和预防风寒。
月余后,其父来告,小儿关节已不疼痛,双膝硬结消失,病已痊愈。1979年7月追访,其母日:玉儿已长成人,身体很健壮。自范老告戒后,不准他洗冷水澡、食生冷之物,四年来病未复发。
【按】
本例劳动中大汗出,风寒湿邪留注关节。正如仲景所云:“汗出入水中,如水伤心。历节黄汗出,故日历节。”又云:“诸肢节疼痛,身体廷赢,脚肿如脱,头眩短气,温温欲吐,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。”此例主证突出,风寒湿邪致痹,病属太阳类似证。但已有风从热化之象,故去附子,加苡仁以增强渗湿利痹,止痹痛拘挛之效。
62、杨××,60岁,女,四川省温江县永宁乡,农民。既往有风湿痛史。1974年8月初,身觉不适,畏寒,头昏,身痛。某日正弯腰时,忽感腰部剧烈疼痛,不能伸直,头上直冒冷汗,遂倒床不起。
【诊治】腰痛如割,不能转侧,身觉阵阵畏寒发热,手脚麻木。面色青暗,唇乌,舌质微红,苔白滑腻,触双手背微凉,脉浮虚。此为太阳证,风湿相搏,卫阳已虚。
【处方】
法宜温经散寒,祛风除湿。以桂枝附子汤主之。
桂枝15克 制附片60克 (久煎,一个半小时) 生姜30克 炙甘草10克 红枣30克 四剂
【结果】
上方连眼四剂后,诸证悉减。再服四剂,基本痊愈。从此行走、劳动如常。1979年6月追访,患者谈及五年前病愈以后,未再复发。
【按】
《伤寒论》指出:“伤寒八九日,风湿相搏,身体疼烦,不能自转侧,不呕不渴,脉浮虚而涩者,桂枝附子汤主之。”本例诸证与上条基本吻合,故按原方投之,仅药量斟酌变化。加重桂枝,发散在表之风寒,通阳化气;配以生姜,使风邪从皮毛而出;加重附子,温经逐寒止痛,助肾阳,而立卫阳之基;佐以草、枣,益中洲、和营卫,则三气除而搏自解。
61、田××,70岁,女,1978年11月28日来诊,北京中直机关家属。左下肢疼痛,以小腿与膝关节为重,步履艰难,一年有余。××医院按风湿性关节炎治疗。经理疗、针灸、中药治疗无效。
经人搀扶前来。左腿痛甚,难以着地,并有畏风及沉重感,入夜常剧痛难寐。关节不红肿。
舌质淡红,苔白滑。
【处方】
此为太阳证风湿,法宜祛风胜湿,解肌通络,以桂枝汤加味主之。
桂枝3克 白芍10克 生姜15克 大枣15克 牛膝10克 炙甘草10克 威灵仙6克 木瓜10克 二剂
【结果】
【复诊】上方服两剂,腿痛消失。可下地自由走动。为巩固疗效,清除余邪,原方加减,再服。
桂枝6克 白芍10克 生姜10克 牛膝10克 炙甘草10克 木瓜10克 紫苏叶10克 防风10克 法夏10克
服两剂病愈。1979年5月15日追访,因家中无人,邻居介绍:1977年患者腿痛,多处治疗,不见好转,痛甚时,背着儿女在家哭泣。范老几剂药治愈,现回乡探亲去了。
【按】
《伤寒论》中,论述杂病颇多。而风湿痹痛之阐述,又以《太阳篇》最详。盖太阳主一身之表,为六经之藩篱。风寒外邪袭人,太阳首当其冲。或由表及里,引起整体反应;或具备太阳病之特征,不必拘于时日,皆可从实际出发,按太阳病“脉证并治”。
本例之关节疼痛,其病变为风湿之邪,由表及里,留注腠理,滞于下肢,使局部气血运行不畅,邪阻益甚,故痛剧难忍。用桂枝汤者,取其通阳解肌,祛风邪,调营卫之效。重用芍药、甘草,酸甘化阴,凋血养筋,缓急止痛;加牛膝,性善下行,活血通经;再加木瓜、威灵仙,舒筋活络,祛风除湿,以共奏解表驱邪之功。
此篇置于风湿痹痛诸案之第一篇,拟通过现代之实践检验,举一反三,进一步证实,伤寒之中有万病,仲景约法能合诸病也。
60、史××,37岁,男,北京市某局汽车驾驶员。1977年秋开始,头痛、眩晕、眼胀、后项强直胀痛及背,牵连双肩酸楚,难以俯仰转侧。驾驶车辆时,头项活动受限,严重影响工作。夜间卧床,必须垫上三个高枕;病重时闭眼则觉眩晕,甚而被迫睁目不眠。西医查无明显指征,仅血压稍偏高。经常服用镇痛、安眠剂,无明显效果。
1978年9月来诊,【诊治】头痛、项背强痛。常自汗出,头项部特别恶风。躺下则头晕,夜卧不宁。一年来逐渐加重,驾驶汽车日感困难。舌质淡红,苔白滑润,脉浮濡。
【处方】
此系风湿外伤筋脉之“项背强几几”,属太阳病“柔痉”。法宜解肌祛风,濡润经脉。以桂枝加葛根汤主之。
葛根12克 桂枝9克 白芍9克 炙甘草9克 生姜15克 大枣20克 二剂
【结果】
上方服两剂,诸证悉减。损益再进数剂,嘱其注意冷暖。半月左右病遂告愈。
1979年5月17日随访,患者说:经范老治愈后,一直未再犯病。去年11月,驱车万里,远至东北,至今头项再无不适之感。
【按】
本例头痛项强,舌淡红润,苔薄白滑,脉浮,显系太阳痉病。虽病已年余,但无里证,无传经之候,病仍属太阳经证。
初诊时,项背强几几为时已久,究其病因,为风寒之邪壅阻脉络,气血运行不畅,以致筋脉失养。舌质正常、苔白滑,脉浮濡,为太阳表证之象;再参之汗出而恶风,此为表虚之证。
《伤寒论》明确指出:“太阳病,项背强几儿,反汗出恶风者,桂枝加葛根汤主之。”与本例对照,主证相符,故投原方。
本例桂枝加葛根汤之柔痉,与上例葛根汤之刚痉,皆以桂枝汤为基本方,均重用葛根为君。
所不同者,麻黄一味之差,有汗无汗一字之异,其理法方药,则随之不同。但历来《伤寒论》若干版本,刊载之桂枝加葛根汤多有麻黄。后人如林亿等提出,此恐非仲景之本意。今验之临床,亦确实如此。